张蔚:多动症怎么看?怎么办?

18/05/31 19:34:15 标签:

“作为一个儿科医生能够帮助孩子们减少病痛是我们的职责,为孩子们茁壮成长保驾护航是我们的分内工作。” 她说。

从事儿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30余年,对儿科常见病及多发病的诊断治疗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专业特长为小儿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治(癫痫及惊厥性疾病、智力运动发育障碍性疾病、学习困难、儿童多动症、抽动障碍、头痛头晕、神经肌肉病等),她是深圳市人民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张蔚。

 

儿童多动症若能早期识别、早期干预,可减少对孩子的学业、职业、社交活动等损伤,改善预后,提高生活质量,可能会改变孩子的人生轨迹。今天,我们为大家分享张蔚主任关于儿童多动症的一些知识经验。

活泼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几乎所有孩子都有过注意力不集中、多动、行为失控的时候,偶尔发生属于孩子正常的表现。然而程度重、较频繁时,影响到正常学习、日常生活、社交活动、甚至出现危害社会行为,需要干预治疗。

1什么是儿童多动症?

儿童多动症,专业术语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英语缩写ADHD),主要表现为与年龄不相称的注意力分散、不分场合的活动过多、行为情绪冲动,并伴随学习困难、情绪易变、攻击挑逗行为等。智力是正常的。儿童多动症是学龄期儿童学习困难综合症中最常见疾病之一。

2正常儿童活泼调皮与多动症孩子如何鉴别?

正常活泼儿童:

1)活动与场合环境相符,上课、集体活动等该静时不动或少动,户外时很活泼好动;

2)量适中:能够根据不同场合及环境的要求来调整自己的行为,适度活动;

3)活动有规则,按需要排队或按游戏、交通等规则行事。

多动症患儿:

1)其活动与场合不相符合,如在操场上懒散不动,在教室上课时却多动、兴奋、捣乱;

2)不分场合的活动量过多;

3)行为方面,多动症的孩子不按顺序排队,当其他小朋友玩游戏时,他很想加入但常不遵守规则捣乱,因此大家不愿意与他交往。闯红灯,冲动攻击其他小朋友,不考虑后果。

 3为什么儿童多动症成为社会公共问题?

近年来该问题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是因为:

1)患病率高,学龄儿占3-9%

2)损害性重,影响学业、职业、个人及家庭生活质量,给家庭社会造成沉重负担;

3)已成为公共社会问题:多动症可呈慢性过程,70%会持续到青春期,30%会持续终生,继发或共患破坏行为、成年期吸毒、反社会人格,犯罪风险明显增加,为正常人群的5-10倍;

4)儿童多动症是可以通过治疗改善预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及其他综合治疗(家庭、学校行为管理及教育、心理治疗、社交技巧训练等)。 

4如何早期识别儿童多动症?

幼儿园阶段的早期表现

过分的喧闹及调皮捣乱,不听指令、不服从家长及老师管理。明显的攻击行为,经常惹事伤害其他孩子。难以接受幼儿园教育。

学龄期的早期表现

不能安静学习/好动,注意力难集中, 好发脾气/行为冲动/自我控制能力差,伙伴关系不良,学习成绩下降,不能专心听别人讲话,插话、抢话,常遗失或破坏自己的玩具、书本、铅笔、衣物等,对立、不服从/品行问题。

5什么情况下应到医院看专科医师?

出现上述早期表现

孩子存在注意力不能集中、不分场合的活动过多、行为情绪冲动,影响到学习成绩、日常生活、与小朋友交往,常被老师、小朋友投诉等应到医院看专科医师。简言之只要孩子的多动、注意力缺陷、冲动及共患情绪障碍、学习困难影响到相应年龄段的社会功能及生活质量,如学龄期儿童出现学习成绩下降明显、社交出现问题(亲子关系、同学关系、师生关系紧张)等,就需要看医生。

主要解决2个问题:

1)是否够条件诊断多动症?需排除引起多动症样表现的其他病,如智力低下、癫痫、孤独症,且有很多脑发育异常的病可以继发多动症,后者需按原发病进行治疗。------明确诊断

2)根据严重程度及年龄制定干预措施及治疗方案。 

6家长、老师如何引导管理多动症的孩子?

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个体化的综合治疗、管理。

家长、老师首先要认识到多动症是一种疾病,不能贴“坏孩子”、“品行差”的标签,不能歧视、打骂孩子,更不能侮辱其人格,损伤其自尊心。发现其品质中的闪光点,应及时给予表扬和鼓励。但对患儿的打架伤人等攻击性行为、破坏公物等破坏性行为以及说谎逃学等不端行为,应像对待正常儿童一样坚决制止,不可袒护。

可从以下方面着手:

1)训练孩子的注意力,让孩子从事感兴趣的活动,如看画册、听故事。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可选择下棋、画画、弹琴等,从5分钟-10分钟,慢慢增加注意力时间。

2)培养孩子的良好习惯,如果孩子做事难以善始善终,应鼓励其做好、做完整。

3)培养孩子的自控力,让孩子知道什么事该做,什么事不该做,以奖励形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4)对于活动过多的儿童,家长和老师应安排孩子适当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及户外活动,可以释放出一些不良情绪,改善心情,稳定情绪,减少多动不安表现。

多动症孩子的治疗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耐心地引导和矫治,更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的共同关注,各方齐心协力改善这个社会公共问题。希望我们的孩子个个身心健康!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