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想泸定桥
(2349)
2018.10.14 星期日
大晌午时分,汽车到达泸定县城,这是我们预定的午餐地。利用饭前的一个多小时,逛逛当地的山货土产市场,看看奔腾而过的大渡河水,还有那闻名遐迩的红色旅游景点——泸定桥。
爷爷记得小时后,曾经学过《飞夺泸定桥》的课文,说的是红军长征经过此地,派了十八个勇士,冒着枪林弹雨,踩着卸掉了踏板的铁链冲锋,不仅顺利过桥,消灭了守桥的敌人,我方则没有一人伤亡。因而,红军的神勇无敌,敌人的懦弱无能,在自己当年的幼小心灵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
在爷爷童年的心目中,红军飞夺泸定桥的场景。
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爷爷看到报纸上的一篇相关文章中,把当年渡桥的勇士改成了十七人,因为其中有一个叫“龙书金”的人,在新疆军区司令员的岗位上,被认定为林彪的“死党”,所以在“飞夺泸定桥”的英雄团队中将其除名,觉得也在情理之中。等到爷爷晓明事理后,才感知历史应该尊重,当年的更改实在荒唐。
晚年的龙书金将军
恰逢今天是周日,参观者络绎不绝,无论是桥上还是桥头,都是游客爆满。爷爷走在晃晃悠悠的桥上,俯瞰脚下波涛汹涌的河水,笑看那些战战兢兢、亦步亦趋的男男女女,一个个疑团涌上心头。不少军旅作品中说过,当年对岸的守军有两个团,桥头碉堡林立火力强大,十八个红军勇士,踩着铁链行走一百多米,居然毫发无损,而且还消灭了对岸守敌。想想如果换成自己,只要一支步枪,配上足够的子弹,别说十八个红军,就是八十个甚至更多,那也过不来呀!
如今包游天下来了,奶奶在大渡河边。
奶奶都要扶着铁链走
如今有结实的桥板,但走起来还得亦步亦趋。
站在晃荡的桥上,看着奔腾的河水,爷爷产生了疑惑。
由此,爷爷联想起曾经看过的资料,其中有领导人的回忆录,有学者的研究文章,不同版本的讲述大相径庭。在彭加伦所写的小学课文和杨成武早期回忆录中说,泸定桥是红一军团的红四团二连连长廖大珠率领二十二名突击队员夺取的。而覃应机在1991年出版的回忆录《硝烟岁月》中却说,是他本人在红三军团十三团侦察连当指导员时,带领十二名勇士夺取的。
这可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地方呀!
爷爷感觉最为离谱的是,课文中的一段描述:“...... 敌人看到了这边的火把,扯着嗓子喊:‘你们是哪个部分的?’我们的战士高声答话:‘是碰上红军撤下来的。’”如今站在水流湍急的河边,别说是扯着嗓子喊话,就是高音喇叭的啸叫,都将被淹没在滚滚如雷的波涛声中,对岸能听见人的喊声吗?更何况当时正是山洪暴发的春夏之交,水声远比眼下的秋季更响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