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83)
2019.1.30 星期三
也许有了对轻松玩耍的憧憬,今天做作业没怎么分心,三页汉字、笔画很快就写完。当我“审视”封面三“写字表中的间架结构分类表”时,又发现了一个问题,估计只有爷爷才能解答,于是把他叫到我的办公桌旁。没想到的是,居然把他给难住了。
这个问题实在有趣,“用”字是个什么结构?我把自己的想法将给爷爷听:“表中把‘用’列入独体字范围,可是与它形状类似的‘问’和‘同’却是半包围结构,理由是什么呢?”爷爷从来没有想过这个问题,也觉得有点儿奇怪,更为我的质疑感到高兴。当他还在仔细思考的时候,我发现这两种字的差异,即“用”左边是撇,而“问”和“同”的左边是竖。爷爷根据我的观察结果寻思,难道是这种笔画的不同,导致了它们的结构归类不在一起?
爷爷为了弄明白,上百度查询。
不过,没有绝对把握,爷爷从不轻易下结论,更何况这是解答我的质疑,更不能有悖于咱们爷孙俩“完美症”的理念,于是打开百度引擎查询。过去曾几何时,爷爷对百度比较信任,只要遇到不懂的问题,都会请教“度娘”,既方便快捷,又准确无误。可随着该网站上传答案质量的下降,结论的正确率有所降低,有时还出现了鱼目混珠的现象,对同一个问题的解答,有时模棱两可,有时大相径庭,让人难以辨析。今天查找“用”字的结构方式,就遇上了这样的情况。
这个独体字归总的回答中,没有“用”字。
这里也没有“用”字。
这个归类中也没有“用”字
这里的半包围举例中也没有“用”字
爷爷在百度搜索中输入“用字是什么结构”,出现了很多解释条款,其中“百度知道”说是单一结构,也就是独体字。可是“所有独体字”的列表中,却没有“用”字的身影,这就奇了怪呀!爷爷继续查看“用”字结构的字源解说,上面写道:‘用’是‘桶’的本字。说什么甲骨文是指事字,字形在‘止’ (脚趾)的字形上加一竖指事符号 ,表示供人洗脚的水桶。”爷爷看得满头雾水,我倒是觉得很有意思,要他点击“延伸阅读”,把用字从甲骨文演化成篆体、隶书再到现在的正楷,从头到尾欣赏了个遍。弄了半天,爷爷仍然没有弄明白为什么要把“用”字归为独体字,而“同”和“问”却是半包围结构。
不过,对我的质疑能力,爷爷倍加赞赏。因为在如今的应试教育中,教科书上的内容都是金科玉律,不容置疑。反观欧美发达国家,教育的一大特点就是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包括书上的结论。据说很多大学尤其是到了研究生阶段,导师把教材指定后,由学生自己阅读、思考、质疑,然后提出自己的见解,新的思路,新的发明往往有此产生。所以爷爷对我的质疑大加称赞,因为在他看来,这种质疑非常难能可贵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