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名:王馨仪 | 小名:丁丁 | 性别:女孩 | |
没有任何预兆,那天一大早就阳光明媚,姥姥姥爷早起就结伴去逛南京路了,懒惰的爸妈十一点才爬起来,逛了下超市、遛了公园、还下了馆子,回来的路上刚好遇到姥姥姥爷,馋嘴妈妈又吃起了姥姥买的零食,心情好极了。 晚饭前姥姥姥爷找爸妈谈话,表示已经商定,会在换房子的大事上给予帮助,爸妈心里非常鼓舞。 妈妈刚刚从国外旅游回来的医生朋友打来电话,说会帮助找一位有经验的教授来为妈妈主刀,多么美好顺利的一天,妈妈带着对我、对新家的梦早早地睡着了。 半夜里妈妈迷迷糊糊地起床,去了厕所,发现睡衣湿透了,迷糊着换了一件睡衣又躺下睡了,哎,觉大有时也未必是好事哦! 躺下没多久,朦胧间妈妈好象在做梦,梦见睡衣又湿了,结果现实里的妈妈重新“跑”进厕所,对着镜子楞了好一会,终于醒悟了:我在里面出问题了嘛!妈妈您平时关于怀孕的书看了不少,怎么一到真章时就这么迟钝了! 幸好已经清醒了,妈妈整理好衣服,拖着肚皮慢慢回到床边,轻轻推推熟睡的爸爸,怕惊到他,所以很轻声的说,“起来了,我想该去医院了”,爸爸先是半睁开眼,1秒中后,猛地坐了起来,张大了嘴,妈妈借着月光看到他的表情,很想大笑,但怕吵到姥姥姥爷,强忍住了。 不过姥姥姥爷已经过来了,还是姥姥有经验,这些天晚上一直没太深睡,听见妈妈跑2次厕所就觉出有异常了。妈妈一边穿好衣服,一边嘱咐有些傻了的爸爸拿好医保卡,但钱和衣物都还没准备。关键时刻还是姥爷考虑得周到,马上拿出了早已准备好的一万块钱,一边穿衣服,一边安排爸爸先扶妈妈下楼,嘱咐姥姥在家做“后备”力量,收拾衣物,准备第二天一早换班。 赶到医院挂急诊时,是2点36分,“胎心良好、羊水早破、B超显示脐带绕颈一圈”,拿着急诊医生的诊断,妈妈做上轮椅,被护工推进了待产室。(由于情况比较急,半夜里一时借不到推床,所以用了轮椅,我感到颠簸的好厉害,还好妈妈一直拼命的护着肚子,用手垫着肚子下面,希望减少我的不适) 进了待产室,妈妈长长呼了一口气,“身边有了经验丰富的医生和护士,就没什么好担心的了”。虽然医生每隔半小时就来打扰一下,听听我的心音,但妈妈还是岔在半小时的空档内,安安稳稳地又睡了几觉! 早晨护士发了早点,豆浆和鸡蛋和面包,妈妈忽然想起书中写的剖腹产前要禁食,否则手术前要灌肠,想想灌肠会不会很恐怖啊,还是忍忍先别吃了,所以只喝了豆浆,事后证明当时的“决策”很对哦。 早晨换班的医生是个美女耶,妈妈也忍不住一个劲儿盯着看,因为昨天急诊时爸爸给那位医生朋友挂了电话,那位阿姨很帮忙,估计是打过招呼了,所以今天的美女医生一进来就问:”你是***吗,感觉如何,肚子痛吗?”“不痛。”“腰酸吗?”“不。”“其他地方呢,有什么不舒服的反应吗?”“没有。”“一点也没有?”“一点也没?”妈妈也明白这是“宫缩还没开始”,身体不配合,看来必须要剖腹产了。 “这样不想剖好象都不行了,那就都摆脱医生您了,多谢多谢了!”妈妈这下更定心了,“手术时医生动就行了,现在医学这么发达,而且还会有麻药,根本不需要我动,所以没什么好担心的了”。相比之下,反而是一夜没睡、坐立不安的爸爸最紧张了,再听到姥爷说起当年妈妈出生时在产房门口蹲了3昼夜的往事,爸爸不晓得脸色变啥样了:) “打催产素,可能会有点肚子痛,要忍忍”,医生还是希望妈妈能自然分娩,“当然是自然分娩对宝宝身体最好,如果真的有希望,我要为宝宝博一博,痛就痛了”,妈妈紧盯着输液器里的药一滴滴落下,感觉滴的好慢,怎么一点反应也没?二个小时滴了大半瓶,还是没反应,妈妈看来很茫然,医生也很无奈,“你对这药有耐受性,很少会有人打进这么多药还没宫缩的”,“哎,不知该庆幸还是无奈,想自己生又却不给机会了”妈妈也想不通怎会一点反应也没有,觉得“这样一点生宝宝的感觉都没有,好象比人家少了什么”,有点失落。 “哇,宫高这么高,估计八斤多,巨大儿!”,啊?医生的这句话震到了一直还挺冷静的妈妈,“不会吧”,“都怪平时太能吃了”,暗中着责备自己。 “没有宫缩,加上孩子太大,这样必须要剖腹产了,要么今天下午就剖,要么再等等,明天上午剖,羊水破48小时内必须让宝宝出来,否则母子都有感染的危险。”“今天剖,反正要挨一刀的,羊水留了这么多出来,可别憋坏了里面的宝宝。” 所以2007年2月7日下午18点06分,我出生了。妈妈没哭。手术中妈妈一直通过头上的无影灯在看医生动作的倒影,当我被拽出来、马上大哭时,一向自认镇定的妈妈心头一阵紧紧的颤抖,她特意给了我大大的微笑,眼泪却不自觉地开始在眼圈里打转,“来互相亲亲”,趁这空,妈妈赶快记牢了我的样子:“头发很长、很密,象妈妈,眉毛长长,小鼻子、小嘴巴,还有最独特的,眼睛虽然没睁开,但眼裂很长,睫毛有点翘、很长很黑,这两样是爸爸家的特有遗传,还是更象爸爸,乖女儿遗传了爸爸的清秀,将来相貌一定不错”。3.85公斤,体重也正常的,生下我这样一位健康又俊俏的乖宝宝,妈妈很满足,深吸了一口气,又睡着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