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幼儿园
- 未加入幼儿园
许多做父母的都在想,如果孩子在很小的时候(甚至还在尿床的时候)就会阅读,那么整个世界就将展现在他们面前,那该是多么激动人心啊!但是,怎样才能保证孩子在将来的学习中成功呢?是开始阅读训练越早越好,还是根据孩子阅读的规律(孩子们吸收知识就像他们呼吸空气一样自然的时候)教他们阅读更好些?
许多父母把孩子送到教学性的学前学校里,孩了们在课堂上花很多时间学习阅读、做算术题,这种做法已经遭到许多教育家和心理学家的反对,而且这方面的争论一直在持续着。
现在神经学家也参加了这场讨论,并使讨论变得越来越科学化了。专家们试图弄清儿童在开始阅读时大脑应具备哪些相应的准备,事实上,阅读的能力发展最重要的时期是在4~8岁之间。当然也有例外,有些早熟的儿童在3岁时大脑就已具备了阅读能力,而另一些儿童到了青春期大脑的发育还没有为阅读做好准备。这些都属正常范围内的波动。北卡罗来纳大学心理学家卢塞尔·哈特说;“一个儿童只有在脑神经发育到一定程度,具备一定能力时才能阅读,这些能力包括辨别图形和方位的能力,控制眼睛运动的能力和保持注意力的能力。”
一些脑科学家正试图描述儿童阅读时大脑发生了什么神经生理上的变化,早熟和晚熟儿童在大脑的机能上有什么差异。卢塞尔·哈特同一些神经学专家们一起首先开始了对学习阅读时的神经和心理过程进行长期研究,他和他的同事们已经发现了在普通儿童和有阅读障碍的儿童(8~10岁)之间大脑机能上的差异。阅读有困难的儿童很难在白色背景上区别出黑色形状和文字,或以黑色形状中区别出黑字,但他们却能很容易地发现他们周围视学范围以内的形状。
哈特说;“如果说大脑某个部位的功能是阅读,而阅读的功能却没有发挥出来,那么另一种功能就会逐渐发展起来,而代替原来的阅读功能。”例如,阅读困难的儿童有良好的空间知觉能力,这就可以解释为是其语言技巧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造成的。由此看来,对于不同的儿童来说,神经发育也可能是不同的,这就造成了每一个儿童具有不同的能力倾向。
另外,能看见文字不等于能阅读,获得视觉信息与理解书面语言有着本质的不同。比较容易学会的是完整的视觉传递规律,即用手势表达思想的语言,而不是阅读。研究表明,儿童学习手势语言比说话快得多。聋哑父母的听力正常的孩子很早就学会用手势表达思想进行交谈,比正常父母的孩子早得多。可见视觉传递规律比口头语言学起来容易些。但阅读则是一种更进一步的视觉信息传递,它要求对极其复杂的语言(只是些抽象文字)
有完整的理解,而幼儿是很难做到这点的。
实际上,从那些热衷于对很小的幼儿进行阅读训练的人们,并没有得到足够的证据说明开始早期学习阅读的儿童在后来的学校学习更成功。过早的阅读训练花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而收效甚微。
作为父母往往以自己孩子比别人孩子更早的学会阅读而感到自豪,这似乎也成了好家长的一种标志,就如同比别的孩子更早地学会走路、控制大小便一样,孰不知这种要求和训练对于那些大脑生理发育比较慢,还没有为阅读做好准备的孩子来说是非常不幸的。因为有材料表明,要求他们成为早期阅读者的压力会对其造成一定程度的伤害。据全美幼儿教育协会主席大卫·艾坎德估计,所有阅读困难的儿童中有一半来自那些过早开始早期阅读训练的孩子,更糟的是他们的失败使父母感到失望。这对孩子们的自我认识和自尊心都会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
进行早期阅读训练的最大危险是使许多儿童在阅读方面遭受失败,在孩子这么小的时候就给他们贴上类似“蠢笨的”、“智迟的”标鉴,会给他们以后的教育造成严重的障碍,还会损害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父母对孩子的失望情绪,不自觉地粗暴的言辞和行动对待儿童,孩子也会因此降低对自身的评价,产生自卑感,对以后人格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或者变得内向自卑,或者产生反抗意识造成畸形人格。
其实,小时候发育快慢并不就能预示未来成功与否。大科学家中既有早慧的天才儿童,也有一些晚熟的伟人。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幼年发育缓慢,到4岁时才学会说话,6岁才会阅读,而在23岁时却提出了震惊世界的相对论。
前面谈到,儿童脑神经的发育是不同的。阅读能力发育慢的儿童可能在空间知觉能力上占有优势。做父母的应该善于发现孩子的这些长处。一味对幼儿进行困难而枯燥的早期阅读训练,会使孩子以后失去对阅读的兴趣,造成阅读障碍。儿童需要按照自己的时刻表学习一种又一种技能。如果盲目高、快,急于加快学习进程,会使儿童没有充足的时间学习好每种技能,而且这种计时钟从此决不可能再保持准确的时间节奏。
其实,学习阅读并非真的是幼儿需要做的事情,幼儿该做的是玩。如果儿童在一个娱乐性的游戏中能学会阅读那是最好的。想想看,让孩子自己去发现那些印在纸上的象形文字的含意,那该多好啊,应该鼓励孩子们玩各种各样的游戏,接受多样的刺激,以增加他们的经验。比如:搭积木,在土坡上玩、唱歌、跳舞等等,当然也包括阅读。儿童的玩也是学习,是自由自在的不带任何强制性的学习,大人应该根据情况灵活地加以引导、启发而绝不是强制。
第1站 感受爱、享受爱 曾经有学者在幼儿园中做过调查,结果发现,在“喜欢一个人看书还是有家长陪伴”这个问题中,无论年龄的大小,有98%的孩子都选择了“有家长的陪伴”。 阅读,对于这些学龄前的孩子来说,不应该只是一个汲取知识的过程,更多的应该是一个享受快乐、享受爱的过程。这也是分享阅读所强调的“分享”。在孩子们眼里,能否看懂一个故事是其次,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可以享受父母对于自己的那份爱。依偎在父母怀里,倾听着父母温柔的话语,相信孩子的感觉是轻松、愉悦,他所接触到的并不枯燥无味的知识,而是来自父母的一种呵护。 同时,为人父母者也能感到孩子对自己深深的依恋,两个人之间弥漫着亲情的亲密气氛,从而在阅读过程中,自然缩短了两代人之间的距离,产生共同的欢乐,达到相互的理解和信任,进而收到最佳的教育效果。
第2站 阅读游戏,在快乐中阅读
为了让家长和孩子更充分地享受阅读的乐趣,分享阅读还设计了丰富的阅读拓展活动,在不知不觉中让孩子的各种能力都得到发展。比如,爸爸妈妈可以与孩子一起游戏,一起表演,锻炼孩子朗读、理解、表达的能力,帮助孩子体会语言的各种韵律特点,增加他们的自信心;还可以与孩子分享绘画、改编,自编故事,激发孩子的书写兴趣,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
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强调要在父母和孩子之间创设轻松、和谐的氛围。当孩子可以跟随父母反复朗读故事时,家长要及时表扬,鼓励他们,使他们对这项活动产生好感,让孩子能够把阅读活动和一切愉快的情绪体验联系起来,从而喜欢上阅读。
而当孩子在这一系列的活动中体会到阅读的乐趣,认为这是一件令他们感到舒服、愉快的事情,那么他们就会主动要求去做,使阅读这一项活动从“父母要我读”转换成了“我要读”。激发了孩子阅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孩子就更容易从阅读中学到知识,开阔视野。因此我们应把分享阅读看成是一种父母和孩子共同进行的游戏活动,而不仅仅是一种教育行为。
第3站 从“听故事”过渡到“讲故事”
在孩子能够进行阅读活动之前,他们的故事来源,主要是父母的反复讲述,在分享阅读中,我们也强调同一个故事的阅读活动要反复进行多次,因为只有经过多次重复,孩子对于故事中的语言才可以变得越来越熟悉。当父母朗读上一句的时候,在孩子心中就可以形成对下一句的预期,久而久之,他们就可以开始试着跟随父母一起朗读。 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模仿,而这样的模仿具有很高的价值。
正是通过这样的模仿,孩子们开始从被动听别人讲故事,一步一步地参与到阅读中,并最终逐步过渡到自己主动读故事。所以家长要对孩子的这种模仿行为给予肯定和鼓励。
当孩子对阅读的故事越来越熟悉以后,家长的声音可以逐渐减小,放慢语速,甚至故意停滞,让宝宝自己说出下一句。只有他遇到困难,不能继续朗读的时候,才给予帮助。渐渐地,孩子的胆子也就大了,当他可以独立朗读一个故事的时候,他会获得很大的成就感,他会从你鼓励的眼神中,感觉到:原来讲故事比听故事更有意思。
分享时间
清晨6点:天亮了,太阳公公起床了,用亲切地问候呼唤宝宝。
清晨7点:新的一天开始了,森林里的小动物开始梳洗,宝宝也加油,比比谁的动作快。
早上8点:上幼儿园了,路上的景色真是漂亮,宝宝看到什么了,告诉爸爸妈妈吧。
下午4点:放学了,愉快的幼儿园生活结束了,今天宝宝过得好吗?有什么好玩的事情发生吗?
傍晚18点:晚饭时间,宝宝可不能像淘气小熊那样,不好好吃饭。
晚上19点:游戏时间到了,和爸爸妈妈一起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吧。
晚上20点:跟着爸爸妈妈一起来朗读宝宝最爱的故事吧。
晚上21点:睡前,重温一下星星宝宝的故事,让满天的小星星陪着宝宝入眠。
母乳喂养方法 | 标签: | 阅读(0) | 留言(0) | 2012-02-21 |
初春如何预防宝宝着凉感冒 | 标签: | 阅读(0) | 留言(0) | 2012-02-21 |
我饿了 | 标签: | 阅读(0) | 留言(0) | 2012-02-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