穴位功效

08/10/23 17:07:03 标签:


穴位功效
[脾穴(脾经)]
补脾经能健脾胃,补气血;清脾经能清热利湿,化痰止呕。
另说:健脾调中,补血生肌,消食滞,化痰涎。
[肝穴(肝经)]
平肝泻火,息风镇惊。
[心穴(心经)]
清心火,利小便,镇惊搐,安神志。
另说:清心火,利小便,补心穴。
[肺穴(肺经)]
疏风解表,顺气化痰,质颗利咽,补益肺气。
另说:用补法可补益肺气;用清法能宣肺清热,止咳化痰。
[肾穴(肾经)]
补肾益脑,益气养神,纳气定喘,温下元,止虚火。
另说:补肾能滋肾壮阳,强健筋骨;清肾能清利下焦湿热。

[胃穴(胃经)]
清胃热,止呕降逆,除烦止血。
另说:清胃经能和胃降逆,泻热除烦;补胃经能健脾胃,助运化。

[大肠穴(大肠)]
调整大肠功能,固肠涩便,止泻痢,退肝胆之火。
另说:补大肠能涩肠止泻,固脱温中;清大肠能清利肠腑,除湿热,导积滞。

[小肠穴(小肠)]
利尿止泻,分清降浊,清膀胱之热。
另说:清小肠能清利下焦湿热,分清泌浊;补小肠可固涩止遗。

[八卦穴]
理气宽胸,顺气化痰,消宿食,降胃逆,调和五脏,有升清降浊之功。
另说:顺运八卦,能宽胸理气,止咳化痰,行滞消食;逆运八卦可降胃气,消宿食,增食欲。

[运水入土穴]
健脾助运,润燥通便。

[运土入水穴]
清脾胃湿热,利尿止泻。

[板门穴]
清胃热,止吐泻,通调三焦之气。
另说:揉板门,能健脾和胃,消食化滞;自大指根推向掌根能止泻,反之能止呕吐。

[小天心]
通窍散瘀,安神镇惊,清热明目,止咳利尿。

[四横纹
(小横纹)]
调中行气,消胀散结,清脏腑之热。
另说:退热、消胀、散结
[掌面,第2----5指根部横纹处]

[小横纹穴
(掌小横纹)]
清郁热,化痰涎。
另说:清热宣肺,化痰止咳。
[掌面,小指根纹下小横纹处]

[阴阳穴]
掌根,小天心穴两侧,靠拇指侧的为阳池,靠小指侧的为阴池。
作用:平衡阴阳,调和气血,消食积,化痰涎。

[大横纹]
仰掌,掌后腕横纹,近拇指端称阳池,又名阳穴;近小指端称阴池,又名阴穴。
作用:分阴阳能调和阴阳气血,行滞消食;合阴阳能行痰散结。

[外劳宫穴]
温阳散寒,升阳举陷,安蛔止痛。
另说:温阳散寒,发汗解表,升阳举陷。


[二马穴(二人上马/上马)]
大补元气,健脑补髓,滋阴补肾,利水通淋。
另说:滋阴补肾,顺气散结,利水通淋。

[一窝风穴]
发散风寒,宣通表里,温中行气,止痹痛,利关节。
另说:温中行气,止痛,利关节。

[列缺穴(非针灸之列缺)]
发汗解表,开窍复苏。

[阳池穴
(膊阳池)]
前臂一窝风穴上2寸凹陷中。(针灸外关穴)
作用:解表散寒,祛风止痛,降逆清脑。
另说:在手背一窝风后3寸处。(针灸支沟穴)
作用:便秘、溲赤、头痛。

[天河水]
清热解表,安神除烦,泻心火,利小便,化燥痰。

[六腑穴]
清实火,退高热,除热痰,凉血解毒。
另说:清热,凉血,解毒。
 
[三关穴]
培补元气,助气活血,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另说:补气行气,温阳散寒,发汗解表。

[五指节]
调和气血,开窍镇惊。
另说:安神镇惊,祛风痰,通关窍。

[威灵穴]
开窍镇惊,行气和血。
另说:开窍醒神

[精宁穴]
开窍镇惊,行气和血。
另说:行气,破结,化痰

[七节骨]
上七节骨温阳止泻;下七节骨泻热通便

[涌泉穴]
引火归元,退虚热,止吐泻

 

 

正文从这里开始: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