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妈妈、“不”爸爸的风险

11/09/20 09:26:10 标签:“不”妈妈、“不”爸爸的风险

谁在做“不”妈妈、“不”爸爸?

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的场景,雨后小盆友们一起玩。一个孩子老踩水坑,妈妈走过来:不要踩水。孩子玩得正欢,不听,妈妈又说:叫你不要踩水坑嘛,脚多冷?孩子辩解“现在是夏天,我不冷。”妈妈随即吓唬说:衣服弄湿了,要着凉的,水坑脏死了!随即孩子被拉走。
   
同样的场景还有,两个孩子玩假山,一个跳进了石头堆,另一个跟着一跃而下,妈妈在屁股后头大喊:不要下去!孩子当做耳旁风,在石头堆里继续玩追逐战。妈妈紧张加剧:不要走那么危险的地方嘛,万一滑倒了摔疼了等下你又要哭!……走左边,那里有个坑没看见啊?不要踩!……那些石头摇摇晃晃的,不要过去啦!……”
   
瞧瞧,这样的场景,是不是很熟悉?这位“不”妈妈无意识中对孩子说了多少??孩子耳朵里充斥着各种不要不能不许不准不应该”…… 太恐怖了!如果,我们有这样一位妈妈或者爸爸,我们会感觉怎样?是不是会觉得他(她)太罗唆?太爱管束我们?太不信任我们能行。
   
“大爱”是信任地放手,“小爱”是自私地占有。我认为家长在对待孩子的过程中,也有“大爱”与“小爱”之分。那种处处说着“我爱你呀”,却在行为上处处“不能”“不准”“不许”,是在以爱的名义行使家长专断的权利,当孩子一旦屈服于这种专制,便会在言行上表现“我不会”“我不敢”“我干不了”,这样的孩子真是我们所期待的么?

   
那么家长该怎样才能少说“不”呢?

(一)给自己过敏的神经吃吃药。很多情况下说“不”,不是因为孩子真的不行,而是因为爸爸妈妈自己的神经过敏,孩子做什么都觉得危险。像坏掉的牙齿,冷、热、酸、甜什么都不对他劲。这样在祖辈老人家身上体现更甚。这时,要学会调适自己,宽慰自己,“有啥大不了的,谁学走路还不跌几个跟头?”“让他自己弄,大不了多洗一件衣服。”
   (二)划定说的界限。不要事无巨细什么都说“不”,该说时斩钉截铁地说,不该说的时候闭紧嘴巴,像孩子可以玩水、玩泥巴,甚至爬上爬下,只要安全在可控范围就好,但是绝不能碰电源、不能碰热水瓶。在该立规矩时,明白无误地说明,不该立规矩时,千万不要自缚手脚
   
(三)换种方式照顾和提醒。孩子确实需要常常提醒,昨天说过的,可能今天就忘记了。对孩子进行提醒,可以变着花样来。比如,当想说不刷牙,不能睡觉,你可以换成“谁没刷牙啊?当心小熊晚上来拔牙哟”;当想说 不要脱衣服,小心着凉时,你可以换成“你可以把拉链拉开,这样也能凉快凉快”;当想说不要打小动物时,你可以说“当心它爸爸来找你报仇。” 那些限制、干涉式的“不”还是少说为妙,让孩子自己探索、尝试;而提醒、照顾式的“不”,变着花样说;而那些拒绝不合理要求、制止不良行为式的“不”,要斩钉截铁,不容置辩地说“不”。

 

阅读(0) | 留言(0)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