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理想而活——《三个傻瓜》带给我们的育儿启示
1月3日,星期二,晴
元旦那天晚上,袋鼠妈妈和袋鼠爸爸在家边喝朗姆酒变看了一部让我笑中带泪的印度电影《三个傻瓜》(又译为《三傻大闹宝莱坞》,电影的译名很俗,启示内容并不是那样的),现在拿出来分享一下。
电影讲的是三个大学里面的好朋友如何与陈旧腐朽的制度抗争,在现实社会中找到自我活出真我的故事。影片里所反映出来的印度的教育制度对于我们中国人并不陌生。不外乎是努力考上最好的大学,毕业了找到好工作,赚钱,买车买房。在这样的教育制度下,学生就像一个一个的机器,他们思考的并不是自己的兴趣爱好,也没有什么人生理想可言,每天就不停地背书考试,目的只有一个:在竞争中胜出,追求成功的人生。
现在虽然大学比以前多了,入学率也比袋鼠妈妈上学那时候高了,但是学生们的压力更大了,竞争也似乎更激烈了。这种无空不入的竞争启示从孩子还没出生就开始了。孕妇们在一起比谁的孩子大;孩子出生以后比谁家的孩子头发好、皮肤白,奶喝得多;然后比谁家的孩子早走路;谁家的孩子会数数、背诗......总之,家长们、老人们在一起都会有意无意地比。仿佛人活着就是为了超过别人似的。那些胃口小的孩子的家长们看别人家孩子一顿喝240ml的奶就羡慕得不得了;那些一生出来头发稀少的孩子们的家长每个月就不停地给孩子剃头;孩子上楼梯的时候就数数;有的家庭甚至在孩子睡觉的时候还在播放音乐,为的是争分夺秒地进行“智力开发”。幼儿园里开始了某种“正式”的竞争。老师会说“看哪个小朋友最先吃完,就发小红花”、“看谁最先安静地坐好”......
所有的努力、付出和期待背后都是说:你要成功,你的人生应该是XXX样子的。很多家长嘴上说“不管他,让他自由地生活。”实际上却从零岁就开始了早教工程,等孩子大了又不停地给孩子报兴趣班、买各种益智玩具...我的快乐育儿课堂的家长,有的孩子才十多个月,父母已经在规划孩子将来去哪所美国的名校了。但是,他们却不曾停下来安静地观察自己的孩子,去了解孩子的世界和他的兴趣爱好,去了解孩子本来的样子。一心认为自己在努力为孩子规划最美好最绚烂的人生。
袋鼠妈妈始终相信当一个孩子能够活出他自己本来的样子的时候,他是最聪明的,他是最有能力的,他也是最幸福的。有朋友跟我说:“你很会教育孩子,好好培养一个五星级的给我们看看。”袋鼠妈妈笑了,“我的目的不是喜乐能够超过别人,我的育儿目的是她活出她自己。”
喜乐上幼儿园回来也会把一些竞争的东西带回家。比如吃饭的时候她会说:“我们比赛谁先吃完。”袋鼠妈妈个人非常讨厌这种处处竞争的方式。我会耐心地告诉她:“谁先吃完并不重要。吃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要吃饱,二是你吃东西的时候感到舒服愉快,那么就足够了。你吃得慢一点妈妈也不介意。”刚开始的时候喜乐还是会喜欢争强好胜,袋鼠妈妈费了很大的劲儿才让她真的相信吃快吃慢不是最重要的,妈妈根本不在乎她是第几名。
有的家长在想要孩子配合的时候也会采用这种竞争的方式。例如,孩子不喝水,父母会说:“来,我们比赛谁先喝完。”“来,看看谁得第一名。”除了这种竞争的方法就没有别的途径了吗?活着除了获胜、 成功以外就没有别的目的了吗?这个时代已经没有人再谈什么“人生理想”了。现在的潮流就是如何出名、如何发财、如何出人头地。为了达到这些目的,一个人付上什么样的代价已经不重要了,是否牺牲自己的道德也没有人去过问了,人们只在乎结果。
还好,有这么一部温暖的《三个傻瓜》开始质问这种习以为常的生活方式,开始让我们相信“理想”。2012年,以这样的一部电影开始是温暖而幸福的。这一年对喜乐的规划不是读书、识字、在幼儿园里表现得如何如何,而是更多地去了解她、接纳她本来的样子。今天早晨她画画,画了黑色的花。小朋友画花都是五颜六色的,但是喜乐要选择画黑色的花又有何妨呢?刚才她自己去洗手,跑过来让妈妈闻香不香。她的手的确很香。喜乐得意地说:“我用洗头的那个洗手,所以那么香。”洗发水不可以洗手吗?就让她高兴地享受手上的香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