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道理不如直接做——鹤凌心理成长日记

12/04/14 14:06:45 标签:自律 他律 潜意识

2012414  星期六  晴天  鹤凌3

关于自律和他律的问题。我们很多成人在红绿灯坏了或没有监控录像时,就很难遵守交通规则,所以经常看到堵车,都想先过去,谁也过不去;而同样情况下,德国人仍然很有秩序地依次行驶,原因就是担心路边某幢住宅里有孩子会看到模仿。在新加坡中国留学生名声很不好,因为放在厕所里的卫生纸很容易丢失,课间的面包牛奶加餐很容易被冒领,而这些都是中国学生所为。因为中国人自小都是被管大的,正如一个妈妈当我劝告她不要再管他的15岁儿子后,她竟然找不到一句话和儿子说了。父母习惯了管孩子,孩子习惯了被管。一个大学生电话询问我,学习心理学对他有什么好处时,我说问问你的心中的需要和爱好,你学习的动机和强烈程度,你就知道了,他大怒:“我知道还会问你吗!”可怜的怒号,我确信他的确不知道,因为从出生就被告知该作甚不该作甚,家长老师会帮助他判断和决定,他的自我早已不知跑哪里去了。不知道自己的需要,不知道自己的人生该怎么走居然占了大学生的80%。当我帮助他们通过意象对话找回自我时,已经被压抑的成为一个“穿着黑色或黑色衣服的70多岁的老人”,有的根本找不到自我了。

反思我们的家庭教育,本来是浓浓的母爱,怎么都变异成了孩子意象中毒蜘蛛!最可悲的是当孩子跟妈妈诉说时,妈妈甚是不解:“我这么辛苦为了你,家务什么都不让你做,你还强迫学不下去!你对得起我吗?”妈妈的付出让女儿自责自罪到了看见课本就恐惧的程度,当妈的仍然不能理解。

孩子在构筑潜意识时,我的感觉是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怕哪个表情、哪个动作、哪句话给孩子留下负性情绪,同时睁大眼睛恐怕孩子出现负性情绪时没有看到,孩子的行为被误解了。毕竟我们和孩子是在两个层面的,我们大多处于居高临下的理智区,孩子却处于毫无遮拦的本能区。这两个区的语言是需要翻译才被理解的。

但是很多时候我们常听到妈妈喋喋不休地叮嘱:你要这样,不要那样;快点吃饭!快穿衣服!快走,不要磨磨蹭蹭!要多喝水……把我们经过三十年甚至更多年(包括从父母辈那里习得的)提炼到大脑里的真理,不停地往幼儿的胸腹部灌,或直接硬塞入孩子大脑,尽管执行命令就好了,有的妈妈从孩子第一逆反期3岁一直唠叨到第二逆反期15岁,孩子还是记不住。倘若孩子有想法按自己的干就是逆反!不听话!孩子是胳膊拗不过大腿啊,只好把自己的想法深深地压入胸腹部,要么压力不住增大,到了再也承载不了时青春期大爆发;要么被强大的压力压得没有了力量,像只泄气的皮球一样,浑身无力感、自卑感、恐惧感伴随一生。

我一直在思考更深层的原因,为什么会这样错位?孩子的父母在他们的父母的管教下,严重社会化,早已失去了自我,他们已经很熟练地用大脑说话,控制都控制不住,很难回到心里像孩子一样说真话了,也不理解孩子为什么这样说,这样做。

 

假如我们不了解孩子的内心,最简单的就是不要总讲道理,只管去做就是了,讲道理是理智层面的,孩子大脑里还没形成概念,你说也白说,而且会让孩子很不理解,很排斥或全盘接受使自己丧失了体验提炼的机会,久而久之,就不去麻烦自己了,只听话执行或反对对抗即可。

“只管做”就是在陪着孩子做意象,孩子是不需要闭眼的,他们生活就是意象,例如,我让鹤凌觉察自己的需要饥渴冷热:饿了吃饭,渴了喝水,热了脱衣,冷了穿衣由她自己决定;玩够了就回家,所以当别的小朋友被妈妈催着回家,掐着表再玩五分钟,还哭哭啼啼不回家时,鹤凌每每会主动领着妈妈回家,当朋友很不解鹤凌怎么这么“听话”时,我说,是因为我没说话,从没有催她回家,只告诉她什么情况下就可以回家了,她自己判断自己决定,也体会着自我控制自我管理的权力和乐趣,所以经常刚出来10分钟,就说回家,我就劝再玩一会儿吧,刚出来,她就说,好吧。

“做”就是陪着孩子觉察他们自己的需要和情绪,由此自己做出判断,该怎么办,这样就会形成一种思维模式,遇到问题先问问自己,就知道怎么做了,而不需要听从别人的,由种种事件的处理就会总结出概念性的东西存到大脑里去,由此自律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来,大脑理性思维才是正确反映内心需要的,成人后就不会做出违背自己意愿和社会规则的事情,即使身边没有监督,也能遵循规则。我们很需要这样的下一代。

该日记已被主页管理员♡竹妈推荐到育儿早教,奖励20分

阅读(0) | 留言(1) | 上一篇 | 下一篇 | 

留言板

  • ♡竹妈对鹤凌说:2012-04-14 20:58:03
  • 我来学习啦

我要留言 诈骗信息提醒

请下载最新的flashplay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