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护孩子的梦
今天看了一本幼儿教育杂志,一篇文章让我很受感触,其中说到这样的一个故事更是直戳我的心灵深处,在这里忍不住想要和大家分享一下:
小熊和小鸟正在家门口玩,忽然看见一只袋鼠飞快地从他们身边跑过。“这里怎么会有袋鼠的呢?”他俩想了一下,共同得出一个结论:“这肯定是在做梦。”他们想,既然是在做梦,干嘛不干点更好玩的事情呢?于是,他们跑回家里。小熊抱起他的蜂蜜罐大吃起来,小鸟问他为什么不留着过冬,他说他吃的又不是真的蜂蜜,是梦里的蜂蜜。小鸟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也将自己留在坛子里过冬的种子吃了精光。吃完后,两个小朋友还觉得不尽兴,索性把蜂蜜罐也砸了,还玩杂技一般,把家里所有的东西翻出来往天花板上抛,乐不可支。他们想,反正是做梦,等我们醒过来,一切都像没有发生过那样。两个小家伙在家里闹过了,又去外面玩。这时,动物园里不慎跑出来的那只袋鼠撞进了他们的家。过了一阵,管理员追赶过来了,看到眼前的一切,他误以为是袋鼠闯的祸,便赶紧将房子打扫干净,将破碎的蜂蜜罐一点一点补起来,还细心地往罐子和坛子里装满蜂蜜和种子,这才带着袋鼠回去了。而小熊和小鸟终于玩累了,决定“醒”过来。他们往自己身上掐了一把,就这样“醒”过来了。他俩拉开家门发现:“啊,刚才真的是在做梦哎,房间里是干干净净的,蜂蜜和种子也都还满满地装在罐子和坛子里呢!”
可能很多人都觉得这个故事很搞笑,认为生活不是梦,生活不可能像梦那样可以重来,醒来了就必须要面对现实,这是传统的教育观。但从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个问题,也是我思考的问题:如何面对幼儿的说谎?
在幼儿园尤其是小班,经常会遇到小朋友“说谎”,我们班也就有这样的例子:一节社会活动《我会答应》过程中,我问小朋友“在家里爸爸妈妈都喊你什么啊?”,可能也是我提问的方式不对,幼儿不能很好地理解,问题出来之后小朋友都突然安静了,我试着找了两个能力比较强的小朋友回答,但是还是鸦雀无声,这是我灵机一动,知道我们的吴文博小朋友喜欢管自己叫黑猫警长,对小朋友说“朱老师知道吴文博小朋友的小名,叫黑猫警长”,这时吴文博就很兴奋“在家我妈妈就喊我黑猫警长,黑猫警长抓坏人”,我就回了一句“对,黑猫警长特别厉害”听到这里,好多小朋友也纷纷说着自己的小名,“美羊羊”“喜羊羊”“灰太狼”“铠甲勇士”“奥特曼”“光头强”什么的就全部出来了,而且全部在争先恐后。但是这些小朋友在家真的是叫这些小名吗?据我了解根本就不是,但是为什么他们会这样回答呢?因为一个小朋友类似的回答得到了老师的表扬,在小朋友的眼里,他们也确实希望自己成为动画片里的这样一个聪明、漂亮、勇敢的人物,这是他们心里所想所希望的,我没有批评他们“说谎”,而且表扬了他们“原来在家妈妈叫你‘、、、’啊,回答得很好”。我在想,如果当时我的回答是“、、、小朋友,你怎么可以说谎,在家妈妈真的叫你喜羊羊吗?”那这时候孩子的反应会是什么?以后孩子还敢回答吗?
在大人的世界观里,只要说的不是事实就是说谎,如上面小朋友的回答一样,在很多大人看来就是说谎。其实在小朋友的眼里所谓的“美羊羊”“喜羊羊”“灰太狼”“铠甲勇士”“奥特曼”“光头强”就是他们心中的“梦”,一个有着美好憧憬的“梦”,这个梦往往模糊了他们的思想,使现实与梦想混淆,变成一个想象的自己,而不是“说谎”。还记得一次我给小朋友讲绘本故事,当中有“去海边旅行”这样一个场景画面,很美,然后有一个小朋友就对我说“我星期天的时候妈妈带我去了海边”,下午接园的时候,我也不知道怎么就和家长聊到了这件事,而家长的回答是“没有去”。这件事其实让我感受很深,刚开始我也认为他们是“胡扯”“说谎”,但在我实习的几个月里,这样的“说谎”却屡见不鲜,于是我开始思考:到底他们是不是说谎?为什么有这么多小朋友都“说谎”,而且是跟风式的?终于我找到了答案:一、自信眩的萌动:幼儿由于理解问题的简单化和不善于分辨想像与现实,往往不切实际地说“大话”,夸“海口”;二、满足愿望的心理: 幼儿有时会把幻想、愿望与现实混合在一起,他们为了满足某种心理需要,常常无意识地和不自觉地“说谎”,这与品德行为无关;三、理解性心理错觉:幼儿常因认识不足和理解错误产生心理错觉,用想像的情节代替记忆不确切的情节。
对于幼儿来说,“说谎”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性质也各不相同,所以,作为老师和家长不能一概而论,特别是对于小班幼儿,需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就如同我最开始分享的小故事一样,作者写故事的结局不是:玩够了后,他们终于醒来了,发现这一切都不是梦,粮食真的吃完了,罐子真的砸碎了,他们自食其果,只好绝望地哭泣。作者,也就是成人守护了孩子的梦,用一个“误会”成全了孩子荒诞不经的美梦,显示了成人的这份温厚、宽容和善解。我也希望老师和家长在幼儿成长的道路上努力守护孩子的梦,让这梦越飞越高,越飞越远,保留专属于孩子的那份纯真、烂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