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70)
2019.1.15 星期二
快到吃午饭的时候,奶奶做好了三种馅儿,分别是韭菜、韭黄和榨菜。轮到爷爷登场了,奶奶把我也叫来观摩,先看他怎么和面,然后参与其中,学习揉面、捏面团,再用奶奶准备的模具做饺子。
奶奶准备的饺子馅儿
搅拌成了三种
爷爷把面团分成三份,前两份擀出的面皮,全部交给我和奶奶包,最后一团则自己亲手显摆,展示和李爷爷同样的水平和形状。也许有人会问,爷爷平常厨房都不进,除了会煮稀饭、煮面条,什么菜都没有做过,这饺子怎么会包得这么好呢?这可就说来话长了。
爷爷开始和面,我来加水。
我也学着揉揉看
这篇日志的上部分说过,南方人以稻米为主食,在那缺吃少穿的计划经济年代,面粉基本上不对居民供应,农民就连看都很难看到,不过爷爷家的情况有点儿例外。那时候大老太在医院工作,有些院领导和中层骨干是随军南下的北方人,再加上病人饮食有特殊要求,所以整个医院都享有面粉“特供”。每天早餐都是面食,馒头、花卷、糖包、菜包、煎饼、面条应有尽有。到了节假日,还提供水饺和大肉包子。爷爷的爸妈包饺子的技术,就是向食堂的面点师傅们学的。
后来生活条件慢慢变好,粮店放宽了面粉供应的限制,每年到了春节,大老太就会主持包一次饺子,全家一起动手,爷爷和姑奶奶也就自然学会了。只不过由于分工不同,技术各有侧重,姑奶奶手脚麻利,擅长擀面皮,不仅擀得形圆、边薄、中心厚,那速度也是杠杠的,可同时供三个人包。爷爷则自诩心灵手巧,能包出五六中花样来。
在今天的体验中,我除了揉面、捏压面团,还包了不少的饺子,只不过暂时用的都是模具。爷爷说,下次再包饺子,不仅把技术传给我,还要搞个“恶作剧”。听他这么一说,我感到十分好奇,理所当然地要问个究竟。
还没等他开口,奶奶便插话说:“过去北方过年包饺子,会把一枚铜钱拌在馅儿里面,谁要是吃到有铜钱的饺子,新的一年就会发财。”可爷爷说的版本恰恰相反,包个不放馅儿的饺子,煮熟后咬破时,喷出一股热空气,这就寓意来年是个“受气”年,谁吃到这个饺子,谁就是个“倒霉蛋”。
这简直太搞笑了,非要爷爷马上就包一个,让他自己吃到,就成了“自作自受”和“自食其果”。爷爷哈哈一笑说,自己做的饺子自己认识,肯定是要避开的。我便把矛头一转说,那就让奶奶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