爷爷带我找“巴格”(下)
(2539)
2019.3.31 星期日
这是小姑娘的第一个遐想,希望借助彩虹和水壶,成为爸爸种田的好帮手。第二个遐想是帮助妈妈,利用镜子的反射功能,添加一个月亮,为妈妈照着梳头;然后再把哥哥的秋千挂上彩虹桥,坐在上面荡来荡去,让自己的花裙子变成一团漂亮的彩云。我熟练地背诵,一气呵成,其间只出现一处短暂口误,而且立马自行更正。爷爷乐呵呵地录下了视频,但在夸奖了我的同时,提出了一个问题,让我好好思考一下,这篇课文中是不是有个“巴格”。
在床上背诵《彩虹》(b)
这可是个新鲜事儿啊,怎么可能呢,爷爷您是不是在搞笑啊!我的心里产生了疑团。爷爷收起笑脸,一本正经地提示说,课文中的“巴格”,就在小女孩的第二个遐想中。即便他说出了地点,我仍然想象不出问题是什么,爷爷就开始启发我的思维,并详细解释起来。
首先,这是一篇带有童话性质的课文,运用了极度夸张的手法,充分展示出小女孩丰富的想象力和真诚的爱心。夸张是一种修辞手法,虽然现在你还没到学它的时候,但在平时的生活中,经常都有运用。比如在“葫芦娃”、“爆裂飞车”、“魔幻车神”中的那些攻击手段,像什么“千里眼”、“顺风耳”、“十万伏特”呀,等等,还有像“气吞山河”、“人心不足蛇吞象”那些夸张的俗话和成语。但是,无论是普通夸张还是超前夸张,都必须秉承一个原则,就是只能在客观现实的基础上,有目的地放大或缩小事物的形象特征,在神话和科幻情节中,哪怕强烈的、极度的放大、缩小都很正常。
讲解了夸张的基本常识,爷爷把话题转到课文中,引导我向“巴格”靠近。“宝宝你想想第二段,小女孩拿着妈妈的镜子,走上彩虹桥,这时候会出现两个月亮吗?”
前年夏天,奶奶带我看龙舟赛,天上出现了彩虹。
爷爷的提问真还点拨了我,心想是啊,晚上怎么会有彩虹呢?彩虹是雨后阳光下的景观,而月亮通常只在夜晚照明,即便偶尔出现日月同辉,但在明晃晃的阳光下,妈妈梳头的光线已经足有万千,而相比之下,月亮的光照就显得微乎其微,别说天上的那个月亮,再加上镜子里反射的月亮,哪怕还有更多月亮的光合在一起,相比太阳的光辉,也只是九牛一毛,无足轻重啊!看来这还真是一个“巴格”呢。
见我心有所悟,爷爷继续开导说:“图书也好,课文也罢,都是知识的源泉,应该得到读者的尊重。但是,社会是要发展的,时代是要前进的,人们对大自然的认知也会越深、越广、越全面,而且这个趋势将永无止境。所以我们在读书、听讲的过程中,应该学会思考和质疑,做到尊重书本但不迷信它。如果人人都能做到这点,找出前人的“巴格”加以修正,历史前进的步伐也就会变得更快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