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家孩子从8个月的时候开始上亲子课,一直表现不错,频频得到老师的赞扬。比如:在亲子园的时候老师点名,点到名后,宝贝会X跑到老师面前的小台子,大声的说:我叫余XX,我有2岁了,我爸爸叫XX,我妈妈叫XX,我家住在XX。可以说是当时班上表现最后的孩子之一,而且能积极参与到游戏中。可是现在的表现却大相径庭,我思来想去不外乎几个原因:第一陌生的环境;第二陌生的人(所以我把他转来和好朋友在一个班);第三就是现在2岁零8个月,逆反期的开始。拒我观察有两点比较像,一是,喜欢说“不”,在我们说话的内容前加个不字,比如我说“你真乖”他会说“不乖”;另外就是不按照大人说的做,我们叫他配合老师做游戏,他就是坐着不动。
如何正确对待孩子的第一逆反期,下面是我从网站上摘来的:大约从2岁起,孩子开始表现得特别不听话,逆反心理强,大人要他这么做,他非要那么做,常常使得父母束手无策。根据心理发展的规律,孩子要按照自己的主意做事的时候概是从2岁开始,4岁达到高峰,心理学家称这个时期为孩子的“第一逆反期”。
第一反抗期是孩子自我意识迅速成长的表现,也是发展孩子独立性和自信心的大好时机。在这之前,孩子基本上没有自我意识,他们总是把自己和周围的事物混为一体。随着语言和运动能力的发展,他们与周围环境的接触日益广泛,自我意识也就逐步出现了。他们学会了用“我”、“我的”来表达自己的愿望,并且懂得了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某些要求。这些都是孩子萌生自我意识和独立愿望的表现。这个时期大人觉得孩子好像变了,他们要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行动了,有时还违抗父母,不肯听大人的话。
有些父母和老师对孩子进入第一逆反期的变化不能理解,没有把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看待,因而不能正确认识和处理孩子在此时的行为表现,而认为孩子变坏了,不乖了,对孩子的行为横加指责,这对儿童的心理发展将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甚至导致他们人格偏异。下面就对这一时期的逆反行为的类型及形成原因进行解剖分析如下:
第一逆反期的行为表现类型:逆反行为具体表现多种多样,概括起来可以将它分为三类:一是对家长意见持否定态度。这种表现类型的孩子,在家长问他:“去吃饭好不好”或“睡觉好不好”时,往往会摇头或是说“不好”。如果对他说“别把手指放进门缝里”或“快让妈妈替你穿好衣服”时则会挣扎乱动,甚至趁机走开来反抗家长对他的提示。二是表现固执,意欲支配他人。这类逆反和上面所提的又有所不同,孩子不仅固执而且还支配别人的行为。如果他要妈妈讲故事,那妈妈就是唯一人选,其他人决不能代替;要是他决定做一件事,就会坚持自己来做,不要别人来帮忙;明明还不会扣纽扣,要是他决定自己扣的话,就会毫不犹豫拒绝一切帮忙,不管你现在是否赶着出门。三是事情喜欢按照老习惯去做。这种逆反行为的特点是刻守成规,孩子的如果一向放在床头的左边,他就绝不会把它放在右边,而且也不会允许其他人将洋娃娃放在右边。
第一逆反期的行为原因分析:一是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这一时期的孩子自我意识正处于萌芽时期,孩子关于“我”的概念正逐步形成。他们认为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做许多事情了,因此,如果这段时间里受到家长和教师的约束,孩子很容易产生逆反心理,表现出不配合甚至反抗的行为。二是家长在教养中过分宠爱。在独生子女越来越多地社会中,大多数家长抱有“孩子是宝”的观念,十分宠爱自己的孩子。家长宠爱孩子的原因之一是他们认为这一年龄阶段的孩子还小,表现出反抗行为和固执意见对将来不会产生妨碍,无须对这些事情及时处理。有些家长虽然知道该对孩子的行为加以一定限制,但在具体的行动中,仍会给予一定的妥协,这样非但改不掉逆反行为,反而会进一步强化逆反行为的产生。原因这二由于孩子身体素质相对较弱,容易生病,家长由于不忍心而表现得过分依顺,从而导致逆反行为的发生。三是家长采用硬性手段来限制孩子。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中“棍棒底下出孝子”的 观念始终被认为是真理。有些家长虽没有施以棍棒,但仍以恐吓、责罚等类似手段强迫孩子服从自已的意愿。从表面上看,家长的严格管教得到了很好的效果,但实际上孩子仍不能心服口服,不能真正明白其中的道理。而一些个性强的孩子反而表现出更强烈的反抗,即使屈服了,也会将愤怒宣泄在其他方面,如破坏东西,打同伴等行为,影响他对自己行为的分辨及适应集体生活等能力的发展。四是祖辈与父母在家庭教育方式上的不一致。现今家庭更多地出现了“四.二一”模式。父母因为工作和学习的关系,抽不出更多时间来照顾孩子,这样大部分孩子即变成由祖辈抚养。由于隔代的原因,老人过分的溺爱、护短,造成了与父母教育方式上的不一致。一些父母要求孩子做到的事,老人会在一旁为孩子开脱。这样更可能给孩子造成困惑或习惯于寻找“保护伞”,使逆反行为得到延续和强化,造成今后难以适应社会。五是新环境和生活制度的出现。在入园前,孩子大多数时间在家由家庭成员共同抚养。在情感上,孩子也会表现的过分依赖。一旦进入托班,孩子由于缺乏一定的安全感,在情感上难以适应集体生活,“生物钟”也不能完全适应新的作息制度。继而会在行为上出现逆反,拒绝接受新的环境和制度。
第一逆反期的行为对策:对策之一是家长要尊重孩子,以正确的态度来对待孩子的逆反行为。儿童萌生自我意识,独立就开始增长了,他们不断地观察和模仿,什么事都想自己做,如他们要自己穿衣、吃饭等。孩子出现逆反行为,是他在确定自己独立性的一种方式。因此,出现反抗行为,不是孩子故意和大人过不去,而是表示
他正在走向独立。家长们要注意的是:不要一味的看到孩子逆反行为所带来的麻烦,而应把眼光放远一些,明确意识到这是孩子成长的必经之路。虽然此时孩子能力有限,但家长可以利用孩子这一特点,因势利导给孩子一定的尝试机会,培养他的独立自主的能力。家长千万不可嫌孩子做得慢或做不好而埋怨孩子或从中阻拦,包办代替,这样会伤害孩子正在萌生的独立性和自尊心。
对策之二是不无原则的满足孩子的要求。对孩子的任何要求百依百顺,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特别是现今独生子女家庭中,父母或祖父母过于溺爱孩子,有时即使想要限制,但一遇到孩子抵触又会放弃,造成孩子有机会形成逆反行为,使他们很难和其他小朋友相处,也无法适应集体生活。家长要注意从孩子实际需要出发,认真考虑孩子的要求是否合理后再决定是否答应他的要求。切忌一味地姑息和迁就孩子,而一旦拒绝孩子的要求就不能松口,因为这是为了培养孩子良好习惯所做出的努力。
对策之三是家庭成员要统一教育方式,口径一致。在一个家庭里,每个成人对孩子的情感是不一致的,教育方法也会有差异。如父母在教育孩子,爷爷奶奶要护短,或父母自己的情绪忽冷忽热,高兴起来对孩子亲热非凡,不高兴时把孩子痛骂一顿。孩子年龄小,不知道接受哪个要求才对,这样做不仅不能帮助孩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而且还会给他们不合理的愿望、需要和坏习惯制造“防空洞”。因此,教育孩子,家庭中的成员需要有一致的态度和方法,即使是言行和表情也要保持一致。如果家庭成员对教育孩子的方式不统一,也切忌在孩子面前表露,否则会使孩子感到迷惑,无所适从。现在“四.二一”模式较多的情况下,如果父母和祖辈间的教育观念确实无法统一,不妨试着分开住一段时间。
对策之四是管理方法尽量科学化:(1)尽量避免让孩子产生逆反行为。作为家长,在了解到孩子这一阶段别爱和大人意见不一致时,应尽量避免让他产生逆反行为。如果家长明知孩子会答复“不”就干脆不用征求意见或商量的口吻向孩子提要求,如问孩子“好不好”等问题,而是直截了当的提出指示。除此以外,家长也要注意不要过多的提醒,这样反而会让孩子想起去做这件事,如“不许去厨房”对孩子会起到提示作用,刺激孩子产生逆反行为。(2)避免用粗暴手段限制孩子。孩子一旦对父母的意见持否定态度,家长就会责骂或恐吓。表面看效果很好,实际上却容易造成孩子两面性或行为更逆反。因此,当孩子发生逆反时,家长便可尝试说理告诉幼儿这样的行为是不对的,为什么不对;或者利用孩子注意力容易转移的特点,伺机用他感兴趣的事物把他引开;再者家长可利用表情和肢体语言等方式,他们往往比语言更能达到一定的效果。如孩子要自己拿碗时,家长一要拿过碗,朝他摆摆手,二要把脸往下沉眼严肃地朝他看,使孩子知道家长的态度,最后,当多种方式无效时,还可尝试一下冷处理,不理孩子,让他觉得逆反并不能达到目的,而不得不自动放弃。
对策之五是家长对孩子的逆反行为要进行耐心诱导。对孩子的反抗,家长不能采取“高压政策”,要冷静对待,并且应该反思一下为什么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是因为长对孩子不了解,受了“委屈”,使他们的独立愿望不能实现,还是因为家长动辄训斥打骂,伤害了他们的自尊心。只有真正地了解孩子,耐心诱导,因材施教,才能促进教育。
给家长和幼儿园的建议:对于孩子的逆反行为,最好的方法是幼儿园和家庭互相合作,帮助他们进行克服,通过两方面共同努力来减少孩子的逆反行为,针对他们的特点,给予正确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坚持以下原则:(1)坚持“儿童教育儿童。”纳特尔说过“要用儿童教育儿童”。孩子模仿性强,他们最好的学习对象是自己的伙伴。所以作为幼儿园,应为孩子创造良好的集体环境,让孩子在生活、游戏中形成行为规则。懂得集体成员的义务和责任,并让孩子从“一切以自我为中心”中逐步解脱出来。家长则应在孩子进行交往过程中,鼓励孩子把图书和玩具借给小朋友玩、看,鼓励孩子多参加集体活动。(2)坚持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为了让孩子从小有良好的习惯,家长对孩子的爱应有分寸的、有节制,而不是无原则地溺爱。家长教育孩子既要有明确的原则要求,同时还要扎扎实实地训练步骤。通过训练,让孩子尽量减少逆反行为,家长的行为也应始终如一,不能忽冷忽热。(3)坚持教育的一致性。这里强调的不仅是家庭教育的一致,更重要的是家长和老师对孩子提出统一的正确合理的要求。为什么说教师头疼“5+2=0”,原因是孩子在家呆两天,可以让教师五天的劳动成果白费。对家长来说应该重视对幼儿园的配合工作,让孩子更好的适应集体生活、适应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