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成成学前成长的回顾,本来准备写到之五也就结束了,但受这次和同学们集体去日照游玩,途中一些情况的影响,就想到了这个题目,觉得还是有要写一写的必要,也是有感而发。
这次去日照,是一个相对庞大的队伍,家长及孩子加起来,总共有19人,两家人出行只是双倍的快乐,这次七个家庭集体出行,带来的是乘数效应放大的快乐,一路欢歌一路笑语。更小一点的小孩有四个,我孩子六周,居于四个孩子中的第二,最小的三周多。大家可以想像到,这四个孩子在一起,是多么的热闹,一刻也不停歇。车里跑来打去,虽然热闹非凡,但也的确会有几分危险。因此,我有时会大声制止成成不要这样,不要那样,并有时会说,再不。。。我就打你了。也因此,一位同学夫人(都是好朋友,尽管都非常熟,但她可能也从来没有看到过我打孩子),也是小学老师,多次笑着说,你怎么不打呀?我也玩笑着回答,那可是我亲儿子啊。后来,她再说,我就相对正式的回答:俺家成成要面子,就是打我也要回家收拾他。
其实,我知道她言下之意,就是我太溺爱孩子了,我舍不得打孩子。而我的内心里想的却是,孩子又没有犯什么大错误,为什么要打他?孩子只是在和其他小朋友在一起嬉戏,又没有做什么出格和过分之事,而且,当我告诉他不准真打其他小朋友的时候(因为成成现在的小拳头打在人身上是很痛的),他就只是比划比划,他们也相处甚欢。所以,我觉得完全没有打的必要。反倒是,如果成成真的安静地坐在那里,我可能真要打他了。我想,他的行为完全可以归纳为:孩子的天性、儿童的顽皮,这完全是孩子与孩子之间交流的一种方式,一种相处方式,就像大人与大人之间有自己特点的交流与相处方式一样。
关于打孩子,我觉得是天下作父母的都会面对的一个问题,家长天生是家长,但家长不是天生的合格家长。经常看到,有的家长动辄伸手就打,不顾场合;经常看到,有的家长一点小事,对孩子一阵痛打;经常看到,有的孩子宁死不屈,就不服打。所以,我觉得,到底打还是不打,打的原则和底线是什么,怎么打,对家长来说,都是一个需要深入思考、认真面对的课题。孩子成长的过程,也是家长不断成长的过程,所谓教学相长也。基于此,我认为非常有必要来厘清“打孩子”这个具有普遍现象的问题。
首先我承认,我是打孩子的,但是我不轻易打。回顾“打成成”的历程,应该说,打,还是很少的,也难怪成成大姑家的姐姐说我有点溺爱,以至于有时我也怀疑,我是不是真的有点溺爱?但实际上我并没有不打,只是次数很少。就在昨晚,我还打了孩子。事情的经过是这样的:
昨晚到睡觉的时间了,他依然对来我们家的小姐姐不依不饶的打闹玩耍,而小姐姐已经要睡了。我警告成成,不能再调皮了,即使不睡,也不能再打扰她。成成口头答应,但毕竟忍不住,又去挠姐姐,加之成成最近一段时间表现并不太听话,我觉得有必要给他警示一下,在给他机会依然犯错的情况下,我立即抄起拖鞋(为什么是拖鞋?以前我都用手打,后来,在哪里看过说最好要有固定的东西,如古代都用戒尺,我想也对,手打我手也痛呀,也不足以警示),冲到他跟前,要求他立刻把枕头给拾起来,他看我来真的了,当然很害怕,舌头使劲顶着上下唇,眼睛忽闪忽闪地眨着,欲哭的神情紧绷着,像吹胀的气球,只要轻轻一碰,立刻就会爆裂。僵持了几秒钟,成成终于憋不住了,立刻跑到躺在床上的妈妈的怀里抽泣。这时候,我还并没有打他,打他是在他又重新站起来,将毛巾被扔到地下之后,我立刻狠狠地打了一下屁股,红印出现,久久不散(也在我的脑海里久久不散)。应该说,成成还是非常倔强的,尽管如此,他还是顽强抵抗着,被我打了两下后,他再次跑到妈妈怀里,在妈妈怀里,他依然数次回头指着我说“你***”,每说一次,就被我打一次,后来是打腿上了,劲也明显没有第一次大了,而且一次比一次劲小,但一定有痛感,足以警戒。这时候应该再说说我在打孩子时成成妈妈的表现了,事后成妈说,你打他那么狠干什么?然后又开玩笑说,他打你我都没有感觉,但你打他我就难受。我相信,成妈说的是实话。但在过程中,他并没有表现出袒护,但又同时给予了成成一个可以哭诉的港湾。成妈说,“当他在我怀里的时候,我告诉他这两天他表现确实不太好,确实有错误,成成也认识到了。”我想,这种方式也算比较好吧,一方面有严厉,一方面又要给他一个倾诉的地方,而且并没有袒护。打过之后,我想,要等到第二天,我再温暖温暖他,并指出他的错误。但没想到,没过多长时间,成成就开始想亲近我了。成妈问,我的手机呢?我说,我没看见。成成接上话茬,说,就是爸爸弄到床下的。这一刻,我知道,成成已经开始想亲近我了。又过了一会儿,我躺在床上,对成成说,来,爸爸抱抱。毕竟刚刚打过,成成还不太好意思,但还是缓缓的,顺着床,慢慢打了俩滚儿来到我身边,我把他搂在怀里,一句话也没说,成成也没说话,只用手轻轻地捏着我的下巴,上下揉捏,像是在把玩着一件艺术品,又像是什么也没有做,无所用心,气息在那一刻变得温馨起来。我知道,那一刻,所有的怒气都春打河开,风吹云散了,留下的,只有温暖,只有温馨、只有温情,我和成成享受着就像丢失宝贝突然又捡拾到的失而复得的别样的幸福感受。。。
回忆这么多这么细这么罗嗦,就是为了探求到底应该怎样打孩子,更多的细节回忆是为了更好的反思总结。我想了十条,也不知对不对,求诸大方之家。
一、要掣怒、慎打。我同意打孩子,但不代表我倡导打孩子,打孩子不能成为家常便饭,不能习以为常。当打孩子成为习惯,孩子的对抗也会成为习惯。从经济学的角度分析,打孩子的边际效用是递减的,偶尔打一次,效果可能很好,但经常打,人们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那个小孩被打疲的了,也就是无所谓了。再打孩子,可能已经没有什么效果了。你吃第一个饺子好吃,你吃第20、30、40个饺子时什么感觉,天天让你吃饺子你受得了吗。所以,作为家长首先应该控制好自己的情绪,不要轻易发火,更不要轻易去打孩子。
二、要分清真错与假错。家长自己认为是孩子错了,就一定真是孩子的错吗?不一定。所以,打孩子一定是要在搞清楚事实的情况下再动手,不然,孩子会因为委屈而不服,打孩子非但没有起到正强化,反而是一种负强化。特别是有些行为,孩子并没有主观恶意,而家长却上纲上线,那么,这种打孩子就是一个伪命题,本身就是一个错误。
三、要以批评教育为主。和第一条意思相近,就是不要轻易动手,但是,这里强调就是要对孩子说道理。打,是最后的手段,是不得已的手段。要多说道理。其实5、6岁的孩子,这时候已经基本道理都懂了,只是自控能力差一点而已。而且,多说道理,对于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非观、世界观,都有好处。长此以往,孩子也会从这种批评教育中学会以后用道理来解决问题,而不是上来就用暴力来解决。
四、事前警告、给予机会。为什么要事前警告呢,这是为了便于事后的说服教育,就是我已经给你机会了,但你仍然不听,让孩子认识到他确实做的不对,自己做得过分,打你,已是最后情不得已。
五、事中严厉、态度一致。打要真打,让孩子感到痛。打要步调一致,夫妻间必须要统一步调,统一态度,不能让孩子不知所措,到底自己做的是对还是错。特别是在爷爷辈面前时,由于天然的隔代亲、隔代溺爱,家长要将孩子拉到一边去解决问题,同时做好自己父母的工作。
六、事后说理,给予关爱。这一环节既重要又必要。如果把“打孩子”当作一个项目来进行闭环管理的话,那么这个环节就相当于反馈环节。只有有了这一环节的存在,“打孩子”的过程才是完整的、完美的,否则就是不科学、不全面的。这一环节比“打”本身更重要,“打”就是为这一环节作铺垫。要让孩子认清错误所在,指明下步努力方向,形成正确的是非观念、对错观念、好坏观念,认识到哪些是父母许可的,哪些是父母禁止的。同时要给予必要的抚慰,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亲情与关爱,让孩子心灵找到归依之所、安放之处。
七、要顾及面子。如果有一线可能,都不要在公众场合打孩子。6岁的孩子情感上已经非常丰富,会介意周围对他的看法,对周边的人是敏感的。这时候的孩子已经有“被尊重”的情感需要,当你以一种居高临下的方式来痛打孩子的时候,孩子可能会因“不受尊重”而叛逆,而不服,而对抗,效果也就会大打折扣。成成妈妈在公共场合一般都是告诉成成:不要让我们不给你面子。这时成成通常都会有所收敛。
八、不要叠加愤怒。孩子再犯类似错误非常正常,你要努力克服受上一次生气的影响,认为,我已经打过你一次了,为什么不长记性呢?大人尚且会重复犯错,何况孩子呢。可以提上次的错误,但不要叠加愤怒。
九、不要拿孩子撒气。作为家长,在外要工作挣钱养家糊口,在家要操持家务面对细屑事务,要面对各种人和事,难免会有不顺心不愉快,但切忌勿拿孩子撒气,一星半点不如意,就打孩子,这是非常不理性不道德的,完全是以一个强权者来歁凌一个弱小者。说重点,有可能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里埋下暴力的种子,复仇的种子。
十、打屁股。打哪里,当然是打屁股了。自古以来似乎都是打屁股的居多,新加坡的鞭刑都是打屁股,中国历朝历代经常有“拉出去,杖打二十”,打的也是屁股,可见,打屁股,是经得起历史和现实检验的。打屁股,还据说神经末梢少,既痛又安全,就是让你既长记性又无生命之虞。所以,我是坚定的打屁股主义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