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呀找呀找朋友,找到一个好朋友,敬个礼呀,握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再见!”伴着孩子们清脆的童音 ,宝宝的成长脚步又向前迈进了一大步。或许你觉得我说的有点小题大做,但且听我慢慢道来……
我班孩子是9月2号刚刚入园的新生,再来回顾下刚入园时的情景:老师,这是我的小汽车他拿我的;老师,这是我拿的玩具(幼儿园的),他抢我的;爸爸,我要把我带来的球带回家,不要放在幼儿园;稍好些的孩子也是一个人坐在座位上,拿着一堆玩具自己一个人玩。其中,你不难发现这些刚离开爸爸妈妈的宝们,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自我中心”——皮亚杰提出的心理学名词。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与观点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
但是,幼儿期的“自我中心”主要是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一个特点,并不涉及道德品质中的自私,与成人的以“我”为中心,不顾及他人和集体利益的自私自利不是一回事。在教育过程中,随着幼儿认知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理解别人的想法、观点,就能克服认知上的“自我中心”。皮亚杰认为,让幼儿参加集体活动是克服幼儿自我中心的最好办法,而集体游戏效果更佳。在品德培养过程中,必须在克服自我中心的过程中让儿童社会化,社会化的过程即是人成长为人类社会一员的过程。在此过程中,由生理性、心理性水平的行为发展到社会水平的行为(如交往行为,对集体的态度、社会规范等),尤其要发展他们的亲社会行为,如分享、帮助、合作等。现在我们才慢慢明白,当孩子能伸出自己稚嫩的小手拥抱新的好朋友,一起和朋友做游戏、玩玩具,相处的轻松融洽,对这些刚入园的孩子实属不易。但这只是一个开始,我们家长与老师需要的做的还有很多。其中以下两个因素直接促使幼儿自我中心系数的减少:一是儿童和他的同伴有着共同的兴趣,可以很自然地产生社会化的言语、行为并指导着同伴间的协作;二是成人与儿童的交往,如成人对儿童游戏必要的干预。所以在小班孩子表现出“自我中心”行为时,家长要了解孩子的年龄特点,给与必要的理解与积极的引导,帮助他们更快的“去自我中心”,大方的与同伴交往,成为集体中的一员!